余姚市第十七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十四次会议审议意见
发布日期:2020-07-07  08:48访问次数:字体:[ ]

2020年6月2日,余姚市第十七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十四次会议听取和审议了市检察院关于开展公益诉讼检察工作情况的报告和市政府关于全市居家养老服务工作情况的报告,审议了市政府关于依法防控新冠肺炎疫情和经济社会稳定发展运行工作情况的报告。根据会议审议情况,并经主任会议讨论后,形成如下审议意见。

一、关于开展公益诉讼检察工作情况

会议认为,两年多来,市检察院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对公益诉讼检察工作的重要指示要求,积极作为,依法履职,公益诉讼检察工作实现了良好开局。对此,会议给予充分肯定。针对当前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建议市检察院做好以下三方面工作:

一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继续紧盯公益保护的重点领域和突出问题,进一步加大公益诉讼检察工作力度,积极探索办理各类新领域公益诉讼案件,着力推进公益诉讼检察工作纵深发展。

二要完善体制机制,密切与法院、行政执法部门的沟通协作,建立完善信息共享、线索移送等长效工作机制,构建检察机关内部一体化办案格局,持续加强公益诉讼办案团队专业化建设,努力提升案件办理质效。

三要积极营造氛围,加大以案释法、典型案例宣传力度,用好社会共治这把钥匙,引导人大代表、社会组织和公众积极支持参与公益保护。

二、关于全市居家养老服务工作情况

会议认为,近年来,全市各级政府及民政部门围绕贯彻实施《宁波市居家养老服务条例》,不断完善工作机制,创新方法举措,强化投入保障,全市居家养老服务事业得到了较快发展。对此,会议给予充分肯定。针对当前工作中存在的问题,会议建议:

一要加快推进全市各乡镇(街道)区域性居家养老服务中心建设全覆盖,逐步破解城区老旧住宅小区居家养老服务用房配建难题,深入开展居家养老服务中心(站)标准化创建工作,不断增强居家养老服务供给能力。

二要以改革思维深化居家养老三小时免费服务,积极创新服务形式和内容,提高服务针对性和灵活性,更好满足老年人多层次、个性化的养老需求。

三要强化养老服务专业团队和人才培育,建立健全技能培训、评价激励等人才发展机制,着力提高从业人员专业化水平。

四要促进养老服务市场充分发展,探索公建养老服务机构社会化运营,加大政策扶持力度,鼓励引导社会力量进入养老服务产业。

五要加强《宁波市居家养老服务条例》宣传解读,提高居家养老服务工作的社会知晓度,大力发展各类志愿者组织为居家老年人提供公益服务,营造家庭孝老、社会养老、全民敬老、公益助老的浓厚氛围。

三、关于依法防控新冠肺炎疫情和经济社会稳定发展运行工作情况

会议认为,经过全市上下的艰苦奋斗,我市疫情防控工作取得阶段性重要成果,生产生活秩序加快恢复,成绩来之不易、有目共睹。同时,也要看到当前疫情防控“外防输入、内防反弹”的压力依然较大,部分企业生产经营困难,产业链供应链创新链等领域的一些短板和不足较为突出。对此,市政府要坚定信心、直面挑战,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在浙江、宁波考察时的重要讲话精神,强化“六稳”工作、落实“六保”任务,确保常态化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两手硬、两战赢”,奋力实现全年经济社会发展目标。现提出如下审议意见:

(一)要全力帮助企业渡过难关。一是要强化要素保障。把金融支持作为帮扶的重中之重,抓住当前宽松货币政策窗口期良机,发挥“金融超市”作用,加强对企法律援助服务,有效解决企业在资金链、贸易链和交易风险等方面的问题,助力企业保订单、保份额、保市场。二是要强化政策扶持。加强惠企政策宣传,加快各级减税降费等助企纾困政策兑现落地,精准落实我市 “六保”任务的具体措施,开辟惠企绿色通道,进一步提振企业发展信心。三是要强化部门协同。大力推进“三服务”、“万千百十”“四送一增强”服务企业专项行动,打好部门协同“组合拳”,共同打造一流营商环境。四是要强化援企稳岗。全力助推我市企业复工复产和稳定就业岗位,加强对失业群体的实时监测和精准帮扶,扩大失业保险覆盖范围。

(二)要努力推动企业转型升级。一是要鼓励企业品牌创新。构建企业自主品牌建设激励机制,引导企业依靠科技进步,提高产品附加值,打造标准化、智能化、品牌化产业集群。二是要鼓励企业营销创新。在巩固传统市场的同时,引导企业转战新兴市场,加大对企业出口转内销的支持力度,鼓励企业通过入驻第三方数字展贸平台、自建网上营销平台等线上模式,千方百计开拓多元市场。三是要推动企业管理创新。探索出台企业管理创新指导意见,加大数字车间改造力度,加快“机器换人”、5G+工业互联网等智能化信息化改造步伐,推进“互联网+制造业”深度融合,不断提高企业生产效率。

(三)要尽快补齐公共卫生服务短板。要抓紧医疗卫生机构基础设施建设,加快市人民医院负压病房改造提升,完善基层卫生院和社区卫生服务站(村卫生室)传染病应急处置硬件设施。要加强公共卫生人才队伍培养,配强疾控中心人员力量,配齐中小学校医队伍。要进一步完善公共卫生信息共享系统,建立公共卫生应急协调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