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测谎技术在司法实践中应用越来越广,余姚市院积极向宁波市院心理测试小组申请技术协助,在本院各办案部门逐步推广测谎技术的应用,通过心理测试技术协助还原案件事实,使承办人对案件内心确认,令被测人的谎言不攻自破,对引导侦查和审查判断证据起到了重要作用,有效防范和打击了犯罪行为,维护了社会的公平正义和法律的尊严,彰显检察技术的正能量。
一、发挥测谎心理施压功能,推动案件突破
测谎仪能有效识别谎言的权威性功能以及在整个测试过程中的静谧氛围给受测者造成强大心理压力,有利于突破犯罪嫌疑人心理防线。通过测前谈话、激励测试以及具体问话,反复向被测人暗示说谎的代价、框定犯罪痕迹、交叉出示部分证据,再结合政策教育等方法,促使犯罪嫌疑人动摇瓦解、交代问题,从而顺利侦破案件。如在查办赵某贪污案中,根据赵某供述,对吕某和沈某涉嫌共同贪污犯罪补充立案侦查。侦查阶段,吕某对三人的部分共同犯罪事实予以承认,而沈某矢口否认、拒不认罪,为此,利用测谎对沈某予以心理施压,后成功突破沈某心理防线,促使其交代了犯罪事实。
二、发挥测谎研判真伪功能,助力证据审查
通过测谎技术在证供矛盾、证词不稳定的情况下对言词证据进行真伪检测,排除虚假信息,为办案人员对现有证据的采信提供客观科学的判断依据,提高证据审查准确度。一方面通过测谎坚定不确定怀疑,避免冤假错案。如我院在办理杨某故意伤害时,杨某唯一一次有罪供述获取存在瑕疵,除被害人辨认笔录和照片,没有其他有力证据,在二次退补中办案人员又收集到能支持杨某无罪辩解的间接证据。为此公诉部门就案发时杨某是否在场的情况要求进行心理测试技术协作,并根据测谎结论,再结合案情与其他证据,认定犯罪嫌疑人杨某故意伤害犯罪证据不足,后经检委会讨论对杨某作出不起诉决定。另一方面,通过测谎查明事实真相,补强案件证据。如刘某与孙某交通事故赔偿案中,余姚法院委托检察机关进行心理测试技术协助,分别对刘某和孙某关于是否支付8万元的事实进行测谎。测试结果显示,孙某并未实际支付8万元。法院通过测谎查明真相,并结合其他证据作出判决,上诉期限内,孙某服判未提出上诉。
三、发挥测谎设问灵活功能,明晰侦查思路
传统审讯中,通常是以获取犯罪嫌疑人口供为前提进行循序渐进的设问,但犯罪嫌疑人常以“我不知道”、一味否定、拒不回答等方式搪塞,致使对案件发生的过程、情节无从问起。审讯中因对具体怀疑的人或事没有相关证据,冒然讯问很可能给受审者留下侦办机关并未掌握其犯罪事实的印象,可能对审讯产生障碍,而运用测谎技术时,可通过对被测人进行“搜寻紧张峰”测试, 对犯罪事实中的一个主要问题,犯罪时间、地点、工具、手段和方法等,夹在一组多个陪衬问题中即可使用,既不暴露审讯意图和现有证据,就所测问题一路追问下去,成为案件突破的一个推进器。如在办理张某受贿案中,张某一开始就以“我不知道”、“我没拿钱”为托词拒不承认犯罪事实,后办案人员运用测谎技术,对受贿次数、数额、地点、包装物及去向等以不同形式设问测试,打破审讯僵局,锁定犯罪线索和证据,成功侦破该案。
|